


1996年初春,上海嘉定区曹安公路旁工地上,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30岁的温州商人林凯文踩着满地杂草,对着两名员工挥了挥手,声音坚定而有力:“这里,要装五条水泵生产线。”那时的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这片荒芜的土地将缔造中国泵业最凶猛的增长曲线。
第 2 期
逆流而上 远征上海
1994年的温州瓯北镇,数百家的泵阀厂商在叮当声中延续着传统制造。林凯文的永嘉瓯北水泵厂已是当地翘楚,年销售额突破千万,但当他看着工人手动敲打铸铁管检查气孔时,突然意识到: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终究会被现代化工业淘汰。
这年夏天,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改造计划正如火如荼。在上海考察的林凯文看到城内密集的塔吊群,敏锐察觉到基建浪潮中的商机——每栋新建高楼都需要供水系统,每个市政工程都离不开排水设备。当晚,他在笔记本的背面,列出了上海拥有的三大优势:顶尖技术人才、国际化的商业网络、正在爆发的水泵市场。
“我们在温州做得好好的,何必来上海冒险?”面对旁人的质疑,29岁的林凯文带着技术骨干驱车考察即将通车的延安高架。看着两侧连绵不断的建筑工地,他正色回应:“正心者不惧远征。企业若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突破地域和人才的桎梏。”
1995年,他在上海汶水路租下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上海凯泉给水工程有限公司”的招牌正式挂上门楣。这一决定标志着他从温州的地方性企业向全国市场的跨越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年后,嘉定新厂区打下第一根桩基。林凯文特意挑选了一个夏日的清晨举行奠基仪式。他身着白衬衫,紧握发言稿的手指关节微微发白,身后“凯泉工业园奠基开工典礼”的横幅像一面猎猎战旗,迎风矗立。彼时,浦东开发的热浪正漫过黄浦江,奠基铲破土的瞬间,在镁光灯下化作中国民营企业向现代工业文明进军的庄严仪式。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冉冉升起,凯泉的征程也由此开启。
二十九年后的今天,当年野草丛生的嘉定荒地已崛起为占地300亩的凯泉上海工业园——它见证了凯泉的崛起,也见证了中国泵业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的辉煌历程。凯泉的故事,正如那初春的野草,虽始于微末,却终成参天之势。